10月中旬国考30年来首次打破“35岁上限”的消息刚刷屏,最近江苏、四川、广东三省2026年度省考公告的发布,让这场“年龄松绑”从“国家层面”落到了“地方实践”——三省均将普通考生报考年龄上限提至38岁,应届硕博更是放宽到43岁,直接呼应了国考的“新政方向”。
先看具体的“落地细节”:江苏2026年计划招录8179人,年龄明确为“198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出生”,相当于给36、37岁的“超龄边缘人”开了“绿灯”;四川10月29日发布的10998人招录计划里,不仅把门槛放至38岁,还特别提到“呼应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”,摆明了要吸收“有职场经验的人才”;更早的广东,10月19日就公布“18至38周岁”的要求,应届硕博的年龄上限拉到43岁,给高学历者留足了“从科研到公职的过渡空间”。
其实“35岁门槛”的调整,本质是“时代需求的校准”。30年前“35岁以下”的规定很合理——那会儿人均受教育年限短,22岁大学毕业,35岁刚好是“工作13年、冲劲十足”的黄金期;但现在不同了:2023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1.3年,很多人读完硕士26岁,再工作10年就到36岁,刚攒够行业经验就“卡线”,太浪费。我上周采访过一个36岁的考生,他在重庆做了8年企业行政,去年想考老家万州的乡镇公务员,因为超龄只能看着公告叹气,今年终于能“递材料”,他说“不是想换份轻松的工作,是想把企业里的行政经验用到社区治理里”。
更关键的是,这波调整对准了“基层治理的痛点”。现在基层公务员里,“95后”占比越来越高,但社区矛盾调解、乡村振兴项目推进这些活儿,真得“有生活阅历的人”才能干好——比如调解邻里纠纷,38岁的“过来人”比28岁的年轻人更懂“怎么说暖话”;帮村里谈农产品直播带货,有10年销售经验的人,比刚毕业的学生更懂“怎么找渠道”。放宽年龄,不是“降低标准”,而是“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”。
也有人担心“放宽年龄会不会让竞争更激烈?”其实竞争从来不是“年龄的问题”,而是“准备的问题”——就算门槛放至38岁,最终考上的还是那些“笔试强、面试稳、符合岗位需求”的人。就像国考公告里说的,“放宽年龄是拓宽渠道,不是降低要求”,省考跟进的逻辑也一样:给有意愿、有能力的人一个“入场机会”,让公务员队伍里多些“不同年龄层的声音”。
从国考到省考,这3岁的调整,说到底是“把人才选任的话语权还给能力”。接下来肯定还有更多省份跟进,毕竟政策的本质是“回应需求”——无论是考生的“机会需求”,还是公务员队伍的“结构需求”,最终都要落到“人”的身上。对考生来说,这是“迟到的机会”;对社会来说,这是“适配时代的进步”——毕竟,为人民服务,从来不是“年轻人的专利”,而是“所有有热情、有能力者的舞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