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永浩的播客又出“扎心金句”了——何小鹏坐在对面,喝了口茶慢悠悠说:“要是想坑你哥们,就劝他去造车。”四个小时的对谈里,这位小鹏汽车老板把造车圈的“苦”倒得透亮,末了还发朋友圈调侃:“感觉把这辈子的心里话都讲完了。”

这话听着像吐槽,实则是“过来人”的清醒。就在刚过去的二季度,小鹏刚交了份漂亮答卷:营收183亿,毛利率回到17%,单季交付首次破10万台——可何小鹏半点没松口气,反而抛出更狠的判断:“中国新能源车的淘汰赛,至少还要打5年。现在能叫出名的车企,五年后能留在牌桌上的,估计一只手数得过来。”

何小鹏:曾建议阿里造车他们没听

不是危言耸听,是造车的“难”刻进了每一步:一款车从研发到上市要3年,这3年里市场风向能转三回——去年还追“续航破千”,今年就盯着“无图智驾”;消费者需求能变两次——昨天要“极简内饰”,今天就爱“多屏互动”;连竞品的节奏都快得吓人——你刚搞定800V高压平台,人家已经把城市NOA做到了“全场景覆盖”。更要命的是,车造出来得卖好几年,等你反应过来“过时了”,库存早堆成山了。

可最有意思的是,这群嘴上喊“坑”的人,行动比谁都积极:雷军押上全部声誉造车,余承东抱着智驾方案跑遍全国,李想在微博写产品长文到凌晨——罗永浩都忍不住问:“你们都财富自由了,图啥?”

何小鹏:曾建议阿里造车他们没听

答案藏在“时代”两个字里。燃油车时代,能被记住的名字就那么几个:奔驰、宝马、奥迪……它们的标签,是“西方工业”的烙印。可现在不一样了——智能电车是中国品牌第一次和全球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,甚至还占了“先手”:我们有最完善的供应链,最懂国人的智能座舱,跑得最快的智驾算法。谁不想在这个时代,亲手写下一个“中国人的汽车故事”?

就像何小鹏说的:“不是为了钱,是为了‘被记住’。”十年后、五十年后,当人们聊起“智能汽车的开创者”,能有一个名字,是自己拼出来的——这种诱惑,比任何“躺平”都让人热血沸腾。

何小鹏:曾建议阿里造车他们没听

网友的评论里,有人调侃“雷军余承东看到得拍大腿”,有人感慨“原来大佬也有同款‘造车PTSD’”,但更多人读懂了那股“热乎气”:那些嘴上说“坑”的人,其实比谁都相信这个赛道。毕竟,能参与改写一个行业的历史,这种机会,一辈子能有几次?

何小鹏走出播客间的时候,手里还攥着研发部的最新进度表——吐槽归吐槽,该冲的还是要冲。毕竟,智能电车的时代,才刚拉开序幕呢。

何小鹏:曾建议阿里造车他们没听